肖磊:中国油价应再涨十倍,并放弃民族汽车工业 在原油市场,*增大储备和国际市场博弈是很难保证其安全的,更何况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条件下,“能源安全”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保证能源等安全的先决条件;当我们没有外汇储备、经济运转困难、创造出来的财富越来越少,就算原油降价,我们也没有钱去买了。 用“下游思维”解决中国市场的原油问题是非常危险的,目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有一些统计数据目前很难确定,但国际原油价格每涨1美元,普遍预计对中国GDP的影响应该接近0.1%,这跟原油主要出口国在原油涨价变得方面带来的利益是一种呼应的对比。所以原油市场的供需博弈不太可能因为增加储备等而改变。 正因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油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层面增加原油储备、控制国内原油价格成了一种解决之道。这其实是“下游思维”的具体表现。要说军事上保证安全,那还说得过去,但国家真正的强大和安全不能*“修长城”思维。 我们暂不论原油市场的体制问题,诸如垄断、暴利、民意等,我们只讨论增加原油储备给自身会带来什么影响。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干预油价的方式除了在金融期货市场引导华尔街进行卖空操作之外,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释放已增加的原油储备,这似乎是扩大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资源和能力。但从长远来看,释放原油储备的能力取决于之前增加的原油储备,这种储备本身就抬高了原油价格和需求预期,对市场是一种负面力量。 中国增加原油储备的方法无论是国内提炼还是国际进口,都是一种减少市场供给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原油市场需求增长数据,还会增大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是会上瘾的。越觉得不安全,价格高企,就越愿意去增加储备,对市场的影响就越大。用原油储备保证安全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反市场的操作方式,根本就是与民争利。 关于油价的问题,国内民众的情绪掩盖了真正对国家和民众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对于任何一个需求量增速超过10%的市场,如果还要采取控制价格的方式来维持,对整个供给和需求市场都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一些数据来看,整个年度全球原油总需求增速还不到1%,但据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就在我国经济下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我国上半年累计进口原油1.40059亿吨,同比增长11%。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控制价格,相当于否认了市场变化,否认了市场。 高油价并不会成为一种耻辱,对于消费者来说,情绪肯定会有,但这种情绪会随着油价市场化带来的诸多长远利益而减弱。目前消费者对油价不满很大程度是起源于国企对油的垄断,而非油价本身。本质上来说,国际市场黄金白银等商品跟原油是一样的,但很少有消费者对黄金白银价格不满。对于“高油价之国”这样的说法,中国也没必要驳斥,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格高说明消费能力强,生活水平高。 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原油的消费主要是民用领域,民用领域最普遍的消费载体是汽车。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控制,中国油价的波动始终与中国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导致用于企业和消费者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根本不注重环保和用户体验的汽车产品大量入市,一些根本承受不了油价涨幅的消费者大量购买汽车,短期看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对经济有利。但长远来看,这种低油价对产业革新、人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均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废弃汽车占用了更多土地,使得绿化、交通、安全都受到影响;大量的透支型汽车消费造成了城市病,降低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效率;核心技术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大量的占用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更多诸如农业、医疗等领域缺乏更多人才,竞争力下降;尾气排放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应该主动放弃所谓的民族汽车工业。 中国依然是汽车消费最旺和最具潜力的市场,人均拥有汽车的比例还远远低于欧美,但这更需要合理的规划和清醒的市场认识。 放弃民族汽车工业其实首先要尊重一个被剥夺的事实: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按照需求增速来说,中国的油价应该高于国际市场十倍的波动幅度向上运行。 油价的高企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趋势所在),必然导致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提高,包括省油、环保、安全等。中国市场又是德国、日本、美国等汽车强国无法放弃的市场,中国市场应该将整个汽车技术革新需要的重大成本转嫁给这些国家,由这些国家的企业研发更多节能环保安全的汽车,让他们充分竞争,转让利润,我们只管消费。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市场油价的高企成就了日本汽车,因为日本汽车省油,而美国并没有因为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而出现什么损失,反而节约出了更多人力、财力发动了医疗、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革命,奠定了美国又一轮的经济繁荣。 高油价也将淘汰一部分不够条件消费汽车的消费者,对消费者进行市场化的选择,使整个产业更为健康。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调查一下中国本土汽车行业的效率和技术革新成本,相比德、美、日等这些国家在汽车市场的效率和技术革新成本,中国应该会高出很多,放弃一个低效率的行业,是明智之举。 如果拿国际分工来举例就更为合理,对于日本、德国等来说,造汽车划算,还是修路、挖矿、种粮食划算,这个是很显然的,自然条件和贸易竞争决定了最优选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对这一产业的保护措施也在逐渐减弱,企业本身“重市场轻研发”带来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长远来看民族汽车工业优势无几、效率会更低。而汽车技术在诸如、德国、日本等国已经非常成熟,研发和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中国只需要在其他领域创造更多财富,并出口给这些国家,换来的钱消费他们生产的最好的汽车就可以了。 中国在工业市场应该转头重视重型机械这一块。中国虽大,但大部分资源和地域均被山区占据,中国市场更需要采矿、勘探、桥梁建设、高原施工等领域的重型机械,未来中国依然是一个工厂,但这个工厂不仅是加工出口业,更多的应该是中西部地区的矿业和资源开发,以及山区经济建设,对重型机械的本土化要求更大,而这些产品的本土研发效率和成本会更低。 放弃民族汽车工业更是一种市场的选择,诸如吉利汽车(微博)收购沃尔沃这种现象已经表明,民族汽车工业在品牌、技术等方面的艰难程度不亚于电子行业的中国手机生产厂家,贴牌和承接零部件加工不失为一种选择。 当然,这一市场的真正解决之道首先是油价的市场化,必须承认原油的稀缺性和中国需求的高增速同时存在。这种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提高油价变化速度或与国际接轨,主要还是尊重本国需求带来的价格大幅上涨。另外原油市场应该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这样对于国家也是好事,可以分担社会对其的指责和不满。只有原油提供厂商利润的最大化,才会有更好的下游产业,否则我们对原油的理解就像对淡水的理解一样,嘴上说节约,落实到个人身上,浪费成了一种没有代价的习惯。 这不应该是我们对待稀缺资源的态度,更不是什么对待能源安全的态度,也不属于道德范畴,是我们战略的失误。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油价上涨十倍和放弃所谓的民族汽车工业是趋势和市场行为,政府需要更为大胆的能源制度和产业改革,大胆的放开这一领域。紧握的拳头恰恰是不安全的象征,伸开手,市场会给我们更美好的答案和未来,因为市场从来不会令开放者失望。 如果实现了这一步,因油价大涨带来的企业利润就可以参与到国际汽车工业的投资和并购当中,让国际汽车厂商更加重视中国市场,为中国市场研发更为舒适和更为安全环保的汽车;同时也享受国际汽车市场革新带来的收益。 何乐而不为!
相关资料:
1,黄金T+D 和 纸黄金 交易的比较
2,黄金T+D 与 黄金期货 交易的比较
3,黄金“T+D”规定
4,黄金T+D介绍
5,黄金T+D在线预约开户
6,黄金T+D在线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