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与多个国家达成人民币清算的相关协议,并开启人民币与英镑、韩元等货币的直接交易。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仅欧洲就有经出现法兰克福、巴黎、伦敦和卢森堡四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据媒体报道,中国与加拿大官方已经就在加设立一个北美人民币交易中心进行了会谈。 这些动作的背景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最近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去年人民币已经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常用的国际贸易融资货币。而根据某商业银行的调查,法国和德国均有接近25%的企业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随之而来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会威胁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其理由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会越来越多的得到认可。相应的,这将会挤占一部分现在美元的份额,导致美元的重要性出现下降。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并不确定。另一方面,人民币与美元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还将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是建立在基数较低的基础上。以全球支付货币的比例来看,尽管增速较快,人民币的比重也仅从2013年初的0.6%上升至5月末的1.47%。其次,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还没有完全建成。根据媒体报道,原定于今年底建成的该系统可能将延期至2016年末,对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也延缓了CIPS的建设进程。最后,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还欠缺一些必要条件。许多学术报告表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该国在全球生产、贸易和金融方面的比重需要足够大。第二,国内的金融市场需相对开放,且有足够的深度。第三,国际投资者需对该货币有足够的信心。第四,该货币需要有足够的网络外部性 (network externalities)。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仅仅在第一个方面有足够的潜力,而在后三个方面,人民币仍然任重道远。 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层面,之所以日元的地位尚不及英镑和美元,一种解释是东京与伦敦和纽约的差距仍然显著,即便日本的经济规模已经远超英国。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比较上海、深圳与纽约、伦敦、东京,还存在不小的进步空间。如果考虑产品、监管、投资者行为等其他因素,这个层面的差距还更大。 让一种新的货币获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通胀高企,而同期日本、德国、瑞士的货币当局对通胀的控制更加得力,使得这些货币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上升,也是这些货币国际化进展较快的时期。然而,当美国进入所谓的“大缓和”时代后,经济波动下降,通胀低而平稳,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例重新开始上升,而日元、瑞士法郎的比重则持续下行。人民币未来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尤其是当国际或者国内经济或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时,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长远信心还需要不短的时间培育。 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往往存在惯性,新的货币要完全取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英国在失去经济超级大国地位接近50年后,美元才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中一个原因是网络外部性。如果一种货币被用来贸易的定价,那么相应的付款清算也更可能使用该货币,进而更可能作为外汇交易的标的,也更可能被较小的国家作为“锚”。而这方面,人民币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扩展影响。 即使抛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快慢不论,人民币和美元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假设没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很有可能会更加曲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反而体现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基石作用。此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币影响力的扩张可能的反映在地区层面,尤其是周边的贸易伙伴。美元在这些国家对贸易中的比例一直比较稳定。人民币和美元并非一定是竞争关系,也体现在国际支付中的趋势变化。从2013年初至今,在人民币占比快速增长的同时,美元的占比也从33.48%大幅升至42.51%。 既然人民币国际化不一定直接对美元形成冲击,那么哪些其他货币会受到影响?以笔者拙见,日元、欧元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大。人民币对日元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地区贸易结算方面,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直接投资等。而人民币对欧元的影响将反映在中欧贸易更多的以人民币-而非欧元-进行结算。事实上,除大中华地区外,欧洲已经是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最高的地区。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有很大可能持续。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未必立即撼动美元的统治地位,但或将很快直接动到欧元、日元的奶酪。
相关资料:
1,黄金T+D 和 纸黄金 交易的比较
2,黄金T+D 与 黄金期货 交易的比较
3,黄金“T+D”规定
4,黄金T+D介绍
5,黄金T+D在线预约开户
6,黄金T+D在线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