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比8到1比6,几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上涨两成有余,不过这样的上涨速度,显然满足不了老美的胃口。每年都要闹一闹的“汇率法案”,今年又摆上了美国议会的讲台。 与此同时,汇率这样专业的经济问题,也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就连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也开始注意起人民币汇率的涨落。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美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汇率故事。 旅游不花钱的美国人 美国人为何如此热切期望人民币升值?一则汇率故事说得头头是道。 “2010年,美国人杰克到中国来旅游。杰克先到银行,20万美元乘以6.8,兑换到了人民币136万元。在中国旅游1年,花掉8万元。2011年,杰克要回国,再到银行去兑换,此时的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到了6.4,杰克把手中剩下的128万元人民币,又兑换成20万美元,高兴地回国了……”来时20万,回去是20万,等于白白玩了一年,美国人杰克的投资能力真是堪比巴菲特。 只要你稍微关注汇率问题,都会读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也许杰克换成了汤姆,20万换成了40万,有好事者还让这位会投资的美国人,在中国炒作一下房产。不过无论版本如何变换,其内涵都是一样——人民币升值等于美国人白赚钱,至少白白领略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还有更为复杂的版本,例如杰克还会为两国GDP作贡献等)。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个相反的版本,听起来就不那么美好了:“2010年,中国人王强到美国打工,用136万元人民币兑换到20万美元。在美国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攒了1.25万美元。结果回到中国,由于人民币升值,王强手中仍然只有136万元人民币。更为悲剧的是,由于通货膨胀,136万元还贬值了不少。” 两个故事看下来,美国人催促人民币升值,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样的好买卖,哪有不做的道理? 如果只是数学上的游戏,那么这两个故事可说是天衣无缝。可是放到具体经济中,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还正确么? 不要忘记,如果杰克真是白白赚到了旅游机会的话,那么手握人民币的中国老百姓,同样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实惠。毕竟人民币升值,我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美国商品(见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人民币升值将让中国人享受到更便宜的美国进口商品。 反过来,手持美元的美国人,则要为购买中国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在2010年还能用1万美元游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杰克,2011年也许就要付出1.2万美元的代价。 如此一来,似乎美国人更应期待人民币贬值。 问题出在哪里?明眼人也许早已看出,这其实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是否支持人民币汇率上涨,其关键在于你是准备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还是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 单单明白这一点,还是无法看出美国政府的企图。既然人民币贬值可以让美国人买到更多的“Made in China”,能够享受更多的中国服务,为何美国政府还要一意孤行,从方方面面传达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要求?这岂不是冒美国人之大不韪,拒绝白白到手的实惠? 伤敌一千与自损八百 拒绝白白到手的实惠?是的,这正是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 纠缠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刚刚迈入新世纪,美国就开始拿人民币说事。那时手中攥着大把美元的美国企业家与投资者,早已发现了中国这片劳动力与资源都异常廉价的乐土。他们发现,在中国生产商品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 美国的消费者同样发现了“Made in China”的实惠,同样的商品,中国货要比美国货便宜许多,换成谁都会动心。 于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此时,美国人才发现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坏处——本土企业效益日渐下降,失业率升高,政府赤字增高,外债逐年增多——无论这些事实是否全部缘于人民币低估,美国政府都准备把这个屎盆子扣到人民币汇率头上。 换句话说,美国人希望人民币汇率提高,不是为了让“杰克”来中国旅游,而是希望“杰克”留在美国,把花在旅游上的钱,用于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与服务——那些更贵但未必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中国,逻辑正好相反:虽然中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美国商品,但长此以往,由于出口的降低和外资企业的撤离,中国经济将受到汇率上升的打击。而这才是美国汇率政策“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真实原因。 如此看来,本文一开始列举的两个故事,虽然结论符合现实,但论证过程却大错特错,这应该归于对汇率的误读。 不过,误读汇率故事大行其道,也给予我们新的启示——经济决策未必与直观感受相符,长期影响与短期效益也难说对等。掌握了这样的原则,我们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与政策了。 如果人民币升值…… 2010年 2011年 汇率1:6.8 汇率1:6.4 汉堡 6.8元 6.4元 (1美元) (1美元) 汽车 34万元 32万元 (5万美元) (5万美元) 表注:本表数字仅供参考
相关资料:
1,黄金T+D 和 纸黄金 交易的比较
2,黄金T+D 与 黄金期货 交易的比较
3,黄金“T+D”规定
4,黄金T+D介绍
5,黄金T+D在线预约开户
6,黄金T+D在线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