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人类告别了金本位,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信用时代。曾经,金本位被认为是人类建立的最好的体制之一,为全球货币体系提供着稳定的价值基础。今天,被金融风暴“袭击”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的人们企图抓住这棵救命稻草,回到“康乾盛世”。2010年,全球各央行经过长达21年的净售黄金(1627.30,32.50,2.04%)之后,再次成为黄金的净买家。回归金本位是否能拯救全球经济?这个过程中,真正需要市场回归的又是什么? 黄金击败了其他竞争者,被用作货币是因为它能起到价值尺度的功能,它价值变化小,成为了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北极星”。 金本位,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都应该被定义为:将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黄金的价值捆绑在一起的制度。这种制度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使用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在流通领域中充当交换媒介。随着货币制度的日趋成熟,金本位制逐步演化为固定于一定数量黄金价值上的纸币,并且流通中的纸币一经要求,在法律上是可以兑换成黄金的。金本位实质上就是盯住黄金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是自由市场,是老百姓发明的,在自我调节的市场体制下运转,并科学地管理货币的供给。就像度量长度的直尺,黄金货币的属性主要体现于执行价值尺度功能,黄金是衡量其他任何货币价值的工具。任何货币的扩展或者收缩都会改变这一货币相对于黄金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黄金的价格会发生变化,但黄金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黄金是金本位制中的“恒温器”。当纸币相对过多,纸币价值跌到其金平价值下时,人们就会将纸币送回银行兑换成金银币,超量的纸币会回归发行者,并退出流通领域;同样,当纸币相对不足时,纸币价值会上涨到其金平价之上时,纸币供给就会增加。 金本位制的本质是价值盯住,而不是数量盯住,金本位制不是,也从来不曾是根据央行所持有的黄金数量来决定基础货币发行数量的制度。为维持纸币的价值,央行不一定保证其发行的纸币一定要保证兑换,只要根据公开宣布黄金的价值来调节纸币的数量就可以了。这并不意味着,纸币的持有人没有黄金的追索权,因为在政府不负责兑换的情况下,私人的黄金市场上仍可以满足需求。实际上,维持金本位制度,并不需要央行大量地储备黄金,黄金储备的数量与维持金本位制度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央行大量地增持黄金并不是建立和维持金本位制的需要,增持黄金仅仅是在危机关头,增加这个制度的安全性的考虑。黄金是衡量纸币的价值尺度,就像直尺是长度的测量工具一样,央行不需要储蓄黄金,就像木匠不需要储存直尺一样。 金本位制的基础不在于一国央行储存黄金的数量,而是在于央行的信用,或者说央行与人民之间承诺的可*性基础上。如果这个承诺长期有效,那么央行仅需要很少的黄金就可以,而如果央行任意践踏自己的信用,那么即使国库里黄金堆积如山,或许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就如同,目前面临融资困境的葡萄牙,其黄金储备的比重仍高达81%。 央行大手笔地投资黄金,与其说是回归金本位的需要,不如说是锁定国民财富的有效手段。半个世纪前,金本位被各国政府断然抛弃,但这从来不是由于黄金履行作为价值标准的职责的错误,而是因为各国政府除了维持货币稳定之外还有其他的货币计划。没有理由认为这个使用了几千年的伟大的货币不会重现,但需要警示的是,这条路上,真正需要市场回归的是国家信用的重建。
相关资料:
1,黄金T+D 和 纸黄金 交易的比较
2,黄金T+D 与 黄金期货 交易的比较
3,黄金“T+D”规定
4,黄金T+D介绍
5,黄金T+D在线预约开户
6,黄金T+D在线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