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与世界脱钩 中美经济冰火两重天 近两年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影响力变化评述中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演化为“脱钩”与“挂钩”的争论,实质是对美国经济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关系的研究,即美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左右全球经济走向。 美国经济:放缓还是步入衰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各权威机构逐步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美国能抵挡经济衰退吗?所谓经济衰退一般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从经济学角度看,衰退主要意味着总需求的减少,这是没有疑议的。美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内消费需求贡献占70%以上。上个世纪消费热点的出现主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本世纪的增长则主要依赖房地产业的带动。遗憾的是,美国国内消费不是建立在国内居民储蓄基础上,而是负债消费。美国国债年已超过9.13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估算,人均债务多达3万美元。美国人均外债和国内负债水平都是全球最高,特别是银行借款和信用卡透支消费。这令信用体系不够发达的国家感到羡慕。但是,当经济或信用体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而次贷借款人又进入高利率偿还期,并导致信用全面收缩,危机便发生了。紧缩信用令房地产带来的经济走软雪上加霜,通过影响消费进而向其他产业扩散,衰退自然会随之到来。 透视美国经济,有两个数字十分重要,即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从积极面来看,近期美国“双赤字”状况改善: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度财政赤字为1628亿美元,比2006年2482亿美元下降34.4%,与2004年度4130亿美元财政赤字相比大幅度下降。美国国会预测局预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8年度,将下降到1550亿美元,并计划在2012年消除财政赤字恢复盈余。与此同时,美元也不可避免地在市场上保持弱势。这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元的贬值使美国实际净外债大幅度降低,极大地改善了其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美国外债是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或美元资产,与其年GDP相当。美国以外国货币标价的海外资产约占其GDP的70%。如果美元贬值10%,理论上美国净财富的增加相当于其GDP的7%,抵消了来自贸易的赤字。美国凭借其年增长13多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又是全球经济最大最灵活的经济体,美元现在走弱同其经济增长变化一样是周期性的,美国逐步改善“双赤字”之后美元必会走强。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可以在银行体系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继续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美元现在的贬值是美国实现其国家战略的需要。 但是上述分析并不能肯定美国经济一定能够避免此次次贷危机带来的衰退,因为: 一是此次次贷危机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均不相同。次贷不仅本身具有杠杆作用,而且由此形成的衍生品链较长。固定利率到期和次贷高浮动利率期限的开始大约在2008年中期,专家认为届时风险发生将变得频繁而猛烈。次贷风险远未完全释放,而且深不见底。如广泛扩展到信用卡等领域,其破坏力巨大。 二是美元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风险限制了美国货币政策的放宽;激进的宽松政策只能解决缺乏流动性的问题,不能解决偿债能力问题。货币贬值虽然可以增加出口,平衡长期严重失衡的经常账户,但同时进口成本的上升,会加剧国内已经存在的通胀。美国1月份通胀率以25年来最快速度上升。通胀对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美国政府最终不能不考虑。 三是美国长期财政赤字,公共政策干预的力度不足以停止住宅市场损失的蔓延,而且仅仅退税项已经使赤字翻倍。后续政策及政策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四是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房地产业衰退后能否有新产业崛起,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今年一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失业人数为2万2千人;二月裁员6万3千人,为五年以来裁员人数最多的月份。受裁员影响的行业包括建筑,制造、零售、服务业以及医疗、教育和政府机构等。一些经济学家说,该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以及数十家其他金融集团则认为:美国经济正临近崩溃的边缘。 所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次贷危机带来恶性循环,衰退导致金融亏损更为严重,不断加剧的大规模金融亏损和金融混乱又会令衰退更为严重。美国政府正在进行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和减轻家庭债务的努力。但美国3月2日的干预行动带来的股市上升如昙花一现,说明人们对政策的效果和经济前景并不看好。如果美国能够避免经济衰退,但也可能因此出现严重的通胀。美元贬值或许符合美国利益。美国目前面临实际增长、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困难。美国5年期通货膨胀保值债券的收益率略为负值,也说明市场看法较为悲观。美国可能由此进入经济衰退而高通胀的时期,只是难以预言会持续多久。 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全球各经济体过去都是跟随美国走,现在这列火车头已经十分疲惫,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把老火车头丢在一边,快速前行。形象地说是“脱钩”,不再跟随美国跑。欧元区经济与美国联系紧密,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处于“半脱钩”状态。这在过去可能是不可想象的,而有证据表明这种趋势已经出现。 2004年以后,全球除美国以外地区以真实的GDP来衡量经济的增长脱离美国经济走势影响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这种趋势是否得以延续,需要从不同经济区域的表现来进行分析。 (一)中美经济冰火两重天 美国经济放缓或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从金融市场角度看,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和美国市场是相对封闭的,交易产品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故作用有限。当然,对中国香港这样国际化的市场的影响,也会通过A股和H股的市场相对价格变动进行传导。在人民币资本项目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中美利差的存在导致集中大规模套利资本跨境流动也不可能。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高达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从中美贸易关系看,美国已不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降到9%,而对欧盟出口增长率上升到35%。美国仅贡献了1/8的中国2007年出口增长。 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从高到低依次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美直接出口的下降影响显然是有限的。但欧盟最大出口顺差来自美国,因此欧盟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会间接影响中国。从2007年下半年的情况看,总体上也很有限。 中国经济与美国根本不同,也有别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和美国可以作为全球经济失衡导致流动性过剩与不足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来分析。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贸易盈余,与发达国家的大量贸易赤字。中国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而美国是最大的逆差国。通过商品交易,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美国即使资本项目顺差,也难以彻底纠正贸易赤字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的过剩,是美元泛滥和贬值带来的过剩。而流动性不足则是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信用收缩的表现。中国的金融市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美国的降息或减税目的都是防止经济衰退;中国陆续加息是主动给经济降温,防止过热,两者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中美经济,目前的形势是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国有能力抵御来自美国对经济增长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二是可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中国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恩格尔系数较高,说明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二)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下降 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下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美国连续5年(2003-2007)的GDP平均增长率既低于全球4.9%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7.4%的平均增长。虽然除2007年外,美国经济保持较好的增长,但相对其它经济体较低;美国GDP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2年的31.9%,下降到2007年的25.9%;美国的2003年后GDP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最高年份的31.4%,下降到10.8%。 从主要经济区与美国经济的关系看: 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美国处于“半脱钩”状态。欧元区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的2.2%,达2.7%,这是2001年以来的首次。但是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滞缓,表现出受美国经济走势影响较大。一是美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二是欧洲金融市场的产品与美国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三是经济基本面相同之处较多。例如,三国的国际收支中贸易均为逆差。与06年相比,07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略微下降。世行预测,欧元区经济2008年增长率为2.1%,高于美国1.9%。若保持连续2年高于美国,则“半脱钩”的趋势得以加强。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脱钩”趋势不变。《世界银行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2008年将增长7.1%,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2%的经济增长水平。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拉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报告认为,以目前的美元汇率计算,在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以来的7年中,全球贸易总额各翻了一番。世界贸易连续15年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出口增长加速,同时内需旺盛,进口增速更为迅猛,部分抵消了美国进口增速放慢带来的不利影响。 IMF预计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会略有减速,全年增长速度将从2007年的7.8%放慢到2008年的6.9%。预计中国的增长率将从11.4%降到10%,这将有助于减缓过热关注。但是,2002年中国GDP总量分别是美、欧、日的13.9%、21.3%和37.0%;2006年则分别提升为20.0%、25.1%和60.6%,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增强。 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4%。支持其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存在,且增长的潜力很大。世行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现在运用的技术仅为高收入国家的四分之一,需要加快科技进步。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因素包括:劳动力低廉,自然资源丰富,对外贸易顺差,储备和财政支出增长较快。 从宏观层面看,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下降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美国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下降。美国进口占全球进口的比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为14%,而2000年时为20%——这当然降低了美国经济放缓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美国也不可能向全球提供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2)美元的“过度特权”地位下降。截至2007年第二季度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甄别币种配置的各国外汇储备中,有四分之一以欧元形式持有,高于欧元问世之初的18%。与此同时,美元的比例则从1999年初的70%下降至65%。自2006年初以来,以欧元发行的债券超过了美元计价债券。此次贬值,美元兑欧元的贬值幅度已累计超过50%。目前,美元汇率处于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当一个竞争对手的货币十分坚挺的时候,美元却很疲弱,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当人民币最终可自由兑换时,全球市场还会再增加一种选择。(3)美国目前不具备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发展制造业。由于后发优势的规律,不论美国经济是否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都将得以继续。 次贷危机前的美国经济增长建立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和家庭负债消费膨胀基础上,此次经济走弱带有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对美元的长期贬值中的变数应保持高度警惕。但全球经济走势受一个经济体走势的控制肯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全球经济走势能够保持与美国经济的“脱钩”对各国有利。开放经济的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的规律始终发挥作用,世界经济需要出现在若干如同今天美国一样的经济体。
相关资料:
1,黄金T+D 和 纸黄金 交易的比较
2,黄金T+D 与 黄金期货 交易的比较
3,黄金“T+D”规定
4,黄金T+D介绍
5,黄金T+D在线预约开户
6,黄金T+D在线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