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长期“粘滞”,但近期上行周期缩短,波动幅度也有明显放大,后期波动特征或出现改变;
10年抑制油价的三大因素:政策、库存、资金因素均有好转迹象,油市逐步步入偏多格局 ;
美国天气转冷,取暖消费增长,取暖油期货创08年10月份以来新高,后市仍有望继续上行,领涨能源市场;
油市整体偏多,近期有望上探90美元,明年1月份之前有望触及100美元。
油价小幅上行 商品格局或转
油价在10月陷入近一个月震荡之后,11月初便开始快速上行,突破85美元并打破了10月份的震荡区间。我们在此前预期11月油价将出现上行并有望触及90美元,预计时间将出现于11月中旬,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预期有望提前出现。
近期能源市场表现除了连续两个月初快速拉升并脱离前一震荡区间之外,最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油价与整体市场联动性的增加;另一点,则是油价脱离震荡区间的时间周期略有缩短。
对于第一点,我们以下图来衡量。相关性指标的计算为油价近月合约和CRB指数5日相关度的30日平均,选取5日相关度是为衡量短期相关程度,而30日平均只是为了使指标看起来更平滑。从图中可以较清晰看到,这一指标自10月中旬开始增长,目前仍在继续增加。而如果以更直观的形式来观察,从上图中商品指数中分行业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到随着时间周期的缩短,能源市场与整体市场的偏离度在逐步缩减。
自10月伊始,我们便一直在报告中在陈述这一观点:随着自8月份开始的连续两个月上涨趋势逐步放缓,商品市场格局有改变的趋势,金属上涨开始乏力,农产品开始分化,后期难以单独拉升整体市场上行,从11月到明年1月份,能源品将成为商品火箭上行的“二级助推”。而这一情况的出现,第一步是能源对整体市场影响的增大,第二步农产品走势出现放缓。第一步从10月份已经较为明显,而第二步中豆类涨势已经出现放缓迹象,现在市场最重要的风向标集中于白糖和棉花。如果这两个品种涨势结束,那么我们所预期的油价成为市场上涨中枢的情况即将出现。
实际上,如果向前回溯,目前的市场格局颇为类似于去年同期时候的情况,然而彼时,作为商品市场上涨主要推力的品种则与现在恰好相反。在09年的报告中我们也曾经提及,农产品疲弱,金属震荡,油价独立上行难以支撑商品上行,此后10月到12月商品市场果然随同油市一同进入震荡,直至今年年初才出现改变。
而对于油价的“粘性”,关注油价的投资者可能注意到,油价自年初开始,除了5月中旬的下挫外,鲜有连续性上涨或连续性下跌行情出现,一般的涨跌都不超过5天。如果我们以历史经验,定义10日均线5%以内幅度的波动为“震荡”(未经严谨验证),打破震荡后未出现3%的回落或是连续5天较10日均线波动小于2%,就算上涨或是下跌延续,并标记高低点为区间起始点,那么可以得到上涨和下跌区间长度的对比。09年涨、跌、震荡时间的比值为:4:3:3,今年上半年为2:3:5,下半年则为1:2:7。虽然09年行情整体偏多,但其实涨跌震荡时间基本均衡,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油市变得愈发“平稳”,直至下半年,70%时间内维持于5%的区间内波动。
如果更简单一些,我们定义油价“粘性指标”,以油价相较于5日均价的涨跌幅绝对值计算15日均价,之所以选择10日均线,如上面一样,仅为历史经验,为了反应油价偏离短期价格中轴的力度;而30日均线只是为了使图形看起来更光滑,以便于查看趋势性。从图中可以看到:油价自09年开始,粘滞性便一直持续增加;而今年下半年则长期维持低位,在历史上也是较为少见的。
而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提及油市今年的一些新的变化,不论是“粘度”的提高,抑或是今年全年油价按月均价波动率极小,或是相对于整体指数关联度的降低,莫不体现出一点,就是油价今年长期处于偏弱的状态。政府的压制态度、供需的疲弱、农产品走强后的资金吸引作用等,都起到了共同作用。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几点因素,在油价长期低迷了近半年以来,均已经出现的缓解迹象。政府层面,中期选举结束,油价近半年来“识时务”地保持低调,并未给民主党和奥巴马添乱,政府近半年来再也未提起“过度投机”等字眼;供需层面,近期市场环境已经出现明显松动,我们后面也会提及;而资金层面,农产品已经出现滞涨,资金也有重新流入油市的迹象,各方面状态都有明显好转迹象。故而,我们预计油市整体偏多,而自11月至明年1月,能源市场将逐步成为整体商品市场上涨的中轴。
“千年极寒”系炒作 取暖需求略增加
自十月起开始热炒的“千年极寒”,虽然目前已经逐步从市场中淡去,但相应板块的强势仍有余音未散的意味。或许是受到了电影情节的过分影响,国内投资者对于末世言论向来保持着极高的兴奋点,故而对于一些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也并无探求真伪的兴趣,只是迅速将这种消息所引发的兴奋情绪传递至市场。
虽然已经有主流媒体对这一消息进行了辟谣,此消息已经证明为瑞士一个“非主流”天气学者基于一个不*谱的假设给出的不*谱结论,然而在国内却历经炒作,成为人人都耳熟能详的焦点话题,在不少较为严谨的报刊以及会议上都不乏基于此报道的结论。然而颇让国内投资者沮丧的是,显然大洋彼岸同样主要城市处于亚热带的美国,却并未如同国内一样燃起对“极寒天气”的炒作热情。
众所周知,美国虽然疆域广阔,但主要城市集中于东海岸地区,其中东北部地区更是美国约一半人口的聚集地。而美国东北部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偏冷;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冬季寒冷的季节较长,1月份平均温度约为零下16℃。美国因为单位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因此多数地区并不铺设天然气管道,而是选择家用燃油储备罐;取暖油由于发热量大,且相对易于运输和存储,故而是东北部地区美国家庭主要的冬季取暖燃料。
我们从NOAA(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全美今年冬季平均气温预计将较去年同期提高3%,相较于71~00年30年平均水平提高1%。不过,这个仅为平均数据,以取暖油为主要消费取暖燃料的东北部地区,今年较去年气温将5%,而南方以天然气为主要取暖燃料的地区温度将高15%。而美国能源部基于此,对本取暖季(10月至明年3月末)的取暖油消费预期为增长5%,天然气消费量将降低2%。
我们此前曾预期由于今年出行季汽油消费不旺,将压制炼厂开工,并一定程度造成取暖油产量降低,继而造成人为“短缺”。不过这一情况自9月份起却出现了戏剧性变化,汽油库存毫无征兆的持续大幅降低,产量、进出口均未有明显变动、消费还持续降低。虽然炼厂开工率如期出现降低,但由于气温尚未出现预期中的降低,致使取暖油并未出现明显消费增长迹象,虽产量略有降低,但取暖油价格却一直表现平平,十月初一度表现远弱于汽油。
不过这一局面近期或出现好转,虽然“千年极寒”属谣传,但美国北方大部近期倒确实出现了提前降温,我们从纽约市天气预报可以看到,今年较往年提前降温约2~3周,而CME天气期货近期也出现大幅上扬,纽约取暖日期货自11月开始也出现大幅飙升。也因此,近期天然气价格触底反弹,近一周价格上扬幅度达到5%,而取暖油虽然受原油走势“粘滞”拖累,但表现却仍较为强势,昨天盘中一度突破4月份下跌前高点,创下了自08年10月以来的25个月高点。而从最新一起EIA报告中也可以看到,取暖油库存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但炼厂却仍未增加取暖油产量,后期取暖油或仍面临供给相对“短缺”的情况。
因此,我们预期随着气温逐步降低,取暖油后期仍有较大上行空间。而伴随着取暖油价格上涨,油价近期有望重回90美元。而在成为整体商品市场领涨之后,明年1月底之前有望重新触及100美元高点,成交重心重回90美元上方。